忽:古代极小长度单位,一寸的十万之一。“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豪:长度及重量单位,十丝为一豪,十豪为一厘。“这个数内,我们再克落一豪不得的。”(《陈州粜米》)粜:tiào
分:一分是寸的十分之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厘:十豪为一厘。“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赵充国传》)
黍:一分,来源于古代累黍计尺。“高可二黍。”(《核舟记》)
寸:来源于一指之宽。 “布指知寸。”(《大戴礼主言》) “筹,室中五扶。”(《礼记·投壶》)郑注:“一指按寸”。肤寸而合。(《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何休注:“按指为寸”。寸字不见于甲骨金文,小篆作 ,象一指按腕之形。《说文》寸部:“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即指距腕部一指之宽处。今中医切脉,犹称此处为“寸”。
扶:一扶等于四寸。“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韩非子•扬权》)
尺:6寸或7寸,今为10寸。“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咫:古代八寸为咫。例:《论盛孝章书》加咫尺之书。“床上锦茵褥,折叠厚只有咫。”(《聊斋志异•金和尚》)
幅:一幅相当于二尺二寸。“惟将六幅绢,写得九华山。”(《送青阳李明府》)
跬:3尺或4尺,今为5尺。“故不积跬步。”(《荀子•劝学篇》)
墨:一墨相当于五尺。“不过丈墨寻常之间。”(《国语•周语》)
仞:古代高度或深度名称。一仞是八尺,一说七尺。“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渊。”(枚乘《七发》)
步:一步等于五尺。历代不一,秦代一步为六尺,周代一步为八尺。“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寻:古代以八尺为寻。“子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文天祥《正气歌序》)
武:古代以半步为武。“女过去数武……遗地上,花笑语自去。”(《聊斋志异•婴宁》)
常:古代以十六尺为常。“韩子曰:“布帛寻常,庸卜不释;铄金百镒,盗跖不搏。”(《史记•李斯列传》)
丈:十尺为一丈。“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雉:高1丈,长3丈为一雉。“是以板筑雉堞之殷。”(《蔗城赋》)
匹:一匹为四丈。“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引:10丈。“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汉书•律历志》)
端:古代布帛长度单位。有一端等于一丈六尺、二丈、六丈等说法。通常一端指一匹。“王从之,购五十余端以归。”(《聊斋志异•王成》)
版:古代曾以八尺的长度为一版。(版,亦作板),“汾水灌其城。城不漫者三版。”(《史记•赵世家第十三》)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围:度量圆周大小的尺寸标准。围的大小古时说法不一:一说以双臂合抱,一抱是一围,或是两手大拇指与食指合拢的圆周长。一说直径五寸或一尺的圆周是一围。“崂山下清宫,耐冬高二丈,大数十围。”(《聊斋志异•香玉》)
内容推荐
更多>2019-11-15
2019-11-05
201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