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网 http://www.chinajl.com.cn/
中国计量网——计量行业门户网站
计量资讯速递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计量文化研究

论中国古代计量与现代计量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8-11-28 作者:沈晓锋 来源:http://www.jlbjb.com/ 浏览:18134

四川省自贡市计量测试研究所 沈晓锋

  一 度量衡

  “度量衡”名称源自《书•舜典》“同律度量衡”。《汉书•律历志》阐明其意,随后历代都沿用这个名称。度量衡是计量长短、容积和轻重的统称。

  二 度量衡的起源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人类从利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包含着对事物轻重、多少、大小、长短、软硬等的思考过程,逐渐产生了形与量的概念。在自然界漫长的生活中,人们学会了用感觉器官耳听、眼观、手量来进行测量。由此来作为"计量基准"依据,用人体的某一部分,或其它天然物如动物丝毛、植物果实或动物等。正如《孔子家语》所云“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可见,先辈们的传统计量是以经验为主的初级阶段。 

  我国计量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人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公元前26世纪《大戴礼记  五帝德》中黄帝设置了"衡、量、度、亩、数"五量。《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禹在治理水患、划分九州的过程中,就以自己的身长和体重作为长度和质量的标准,治水时还制作了准绳为测量工具,建立了初步的度量衡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计量有了自己的起步。

  传统计量是在中国最早的王朝夏朝开始自己的发展步伐。进入夏朝以后,中华大地出现了国家这一社会组织形式,在国家形成以后,国家机器的运转:征收赋税,发放俸禄,造兵器,建城池,修水利,生产分配、交换等等,都离不开计量的技术保障。因此,夏朝的建立,度量衡制度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论家进一步主张把建立统一的度量衡作为治国方略。《管子•明法解》说:“明主者一度量、立仪表而坚守之,故令下而民从” 、《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淮南子•本经训》则认为:“谨于权衡,审乎轻重,足以治其境内矣” 。其意为“推行划一的度量衡制度,谨慎法度宽严,天下的民众就会遵从国家的法令,服从君主的统治”。

  到了商朝,度量衡的应用更加普及,商代牙尺为中国2000多年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骨尺是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骨尺的长度分别为16.95、15.78、15.8厘米,相当于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是商代一尺长度之参考。

  周朝则在广泛应用度量衡的同时,还强化了其政治含义,使其成了统治象征。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周公曾“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春秋时期,楚国制造有小型衡器——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一铢重0.69克,一两重15.5克,一斤251.3克,十枚相加约500克,为楚制二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铜衡杆,正中间有提纽和穿线孔,一面显出贯通上下的十等分刻线。

  战国时期各国有各自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不同的度量衡器具系列。容量单位: 秦国为升、斗、桶;鲁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齊等。在一国之内,新旧单位量制也很混乱。战国时期不仅广泛流传和应用了木工尺,而且已经能够制造铜尺了。战国广泛使用衡器,对杠杆原理也有透彻的认识。《墨经•经下》即有精辟论述。秦汉以后杆秤流行。

  考古学家在100多座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天平、砝码。由此可知道人们当时已掌握的力学原理,创造了原始的天平。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从安徽寿县出土的两支战国楚铜衡杆。


 
战国•楚木 衡铜环权

  公元前344年商鞅为统一秦国度量衡而制造的标准量器铜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用度量审其容,方升遗存至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征服了各诸侯国,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而且发了诏令,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并且在秦代的法律《秦律》,在其《效律》中严格规定了容器和衡器的允许误差范围。秦代对度量衡计量器具加以定型化和制度化,促进了计量器具的规范和标准化,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计量科学技术的基础。为我国古代计量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度量衡的颁布在进行统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古代社会,计量被赋予的高度权威性。在法制计量的概念出现之前,计量的这种权威性,是有利于它的发展的,对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也是有利的。中国古代计量的高度发展,与先辈对计量的社会功能的这种认识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散,管理失控、法制无度,度量衡制度极其混乱,出现了“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情况。南北朝时,各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如北朝魏、齐一斗等于古二斗(古斗指王莽时所定的标准),一斤等于古二斤;北周则一斗比古斗仅大百分之六,一斤比古斤仅多二两;南齐则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一斤等于古一斤八两。长度方面,北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南朝则增不到一寸,是中国度量衡发展最混乱时期。

[page_break]


 
南朝太史令钱乐之依照当朝尺长(合今24.5厘米)更铸张衡浑天仪

  公元581年隋代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全国度量衡的不一致,给工商业发展带来很大不便,于是下令统一度量衡,就把北周大尺作隋代的大单位量制标准,用南朝小尺测日影以冬至和夏至。度量衡的统一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宋代众多的名人大家以及达官显宦都参与研究计量器具。其中最突出的是开国之初刘承口精校朝廷收支银两的各种衡器,创制了精巧的小型杆秤———戥子。宋景德年间,刘承硅详定秤法,试制出精密戥秤。如今各大药房都还在延续使用戥秤。

  三 近代度量衡的发展

  1875年的5月20日,“米制公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计量进入以科学发展为基础的发展时期。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知识的影响下,使得当时的计量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和发展。传统计量的变化首先表现在新概念新单位制上。

  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规定以尺、升、两为度量衡的基本单位,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请国际权度局订制了两铂铱合金原器各一件,开始了用国际先进计量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度量衡的改造。

  1915年北洋政府公布《权度法》,具体规定: 权度以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1927年民国政府成立,组成度量衡标准委员会,于1929年公布了《度量衡法》,1930年成立度量衡局,积极拟定实施方案,分期划一度量衡程序,在全国推行米制和市制。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计量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1952年8月,国家以中国科学院名义向苏联等国定购了第一批计量基准器、标准器,以之作为国家的计量基准、标准。在度量衡处的努力工作之下,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度量衡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以政府条例形式规定了我国度量衡基本制度,保证了度量衡制度得以快速恢复和统一。我国的计量工作也开始由度量衡管理向一般计量转化。

  1953年确认采用“计量”一词,取代使用了几千年的度量衡,并赋予了更广泛的内容。1955年,中国国家计量局成立,中国计量工作进入统一管理阶。该局成立后,很快组织建立了推行公制委员会,并通过该委员会大大加快了推行国际通用的公制单位、迅速统一中国计量制度的步伐。国务院于1959年6月发布并执行《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制度,改16两一斤为10两一斤。改革后公制换算简便,逐渐为民众接受。

  20世纪50~60年代是新中国计量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计量管理机构和计量科学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国家基准陆续建成,形成了计量的科学体系。1977年,中国加入《米制公约》,成为当时米制公约组织的44个成员国之一,同年还参加了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和国际计量大会(CGPM)。从此,我国在计量科学方面进一步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在计量的法制化建设方面,同样是在1977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暂行)》。这一文件的颁布,使得中国的计量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法制管理上的又一进步。意味着我国计量单位与国际单位制的接轨有了法律意义上的保障。
1985年,我国颁布了《计量法》(1986年开始实施),并于同年加入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约》,成为当时国际法制计量组织50个成员国之一。《计量法》的颁布及实施,标志着中国计量实现了它的法制化,是我国计量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随着计量法的颁布,中国已经具备。所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起,是中国现代计量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迄今为止,国际单位制中7个SI基本单位,自1991年1月1日起,法定单位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与计划经济结构高度适应的传统的计量管理模式如何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中国计量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计量的定义:根据JJG 1001-91通用计量名词及定义,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计量不管处于那一阶段,均与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加上计量的广泛性、社会性,必然对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提出愈来愈高的要。

参考文献:
1、《二级注册计量师基础知识及专业实务》第2版,第4页,74页 ,76页等。
2、《中国计量》2003年第3期。《我国现代计量的发展》,
3、《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
4、[中外历史] 度量衡----中国古代计量发展史话
5、2003年增刊(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专辑
6、《计量历史与文化》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7、《黄钟、累黍与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丘光明47页
8、考古与文物 2002年第3期 丘光明 《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
9、《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
10、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
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 赵小军
12、参见关增建•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增刊(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专辑。
13、JJF1001-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分享到:
通知 点击查看 点击查看
公告 征订通知 征订通知
会员注册
已有账号,
会员登陆
完善信息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