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水表计量检定站 周力 李长根
根据国家水表检定规程要求,在检定水表示值误差时,应在“公称流量”、“分界流量”、“最小流量”、“始动流量”4个流量点进行检测。不同口径水表的各个流量点,都有各自相应的流量和用水量,因此水表在检定示值误差时都有各自相应的理论耗时。如果在检定中某流量点检定不合格,水表就需要调整。由于水表调整后各流量点都会受到影响,因此调整后各流量点都需要重新检定,这样检表耗时将会成倍增加。以D15旋翼式湿式水表为例,公称流量1.53/h,用水量0.13,耗时4min;分界流量0.153/h,用水量0.023,耗时8min;最小流量0.0453/h,用水量0.013,耗时14min,始动流量0.0143/h,要求观察时间不少于2min,总耗时约28min。如果检定中其它三个流量点都合格而公称流量不合格,水表就要进行调整,调整后再重新检定各流量点,耗时又是28min,这样累积总耗时将近60min,如果一次调不准,耗时将更长。由此看出,按照常规调校水表,耗时多、效率低。
那么,是否有一种既不违反检定规程又能提高效率的调校表方法呢?
我们知道,水表的流量与示值误差之间是有一定规律的,用曲线表示如下图:
图中:Qmin—最小流量;Qt—分界流量;Qp—公称流量。
从曲线图可以看出:在水表调整过程中,流量—误差曲线整体会随调整上移或下移,而且由于分界流量误差处于误差高区与低区的分界点,因此一般情况下,分界流量误差值要大于公称流量误差值,而最小流量误差值接近于分界流量值或更大。根据以上特点,如果公称流量误差值接近合格范围的上限(+2%),那么分界流量误差值就将超出其合格范围的上限(新表+2,维修表+3),见曲线B;如果公称流量误差值处于(-2~0)%之间,分界流量合格的概率则要大的多,见曲线A;最小流量与此类同。作为熟练的检定员,根据前次检定结果将公称流量误差调整至(-2~0)%是完全可以达到的,这样就可以做到在调准公称流量误差的同时,基本保证其它流量点的误差在合格范围内,从而减少水表调整次数,提高调校表的效率。以下是实际检测水表示值误差各流量点的误差值:(%)
更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熟练的检定员都有以下这样的经验:
同样以D15旋翼式湿式表为例,检公称流量时,用水量为100L,在水表指针转至80L时,从工作量器的标尺指示的水量就可大致判定误差大小,如果结合前面的方法,我们在检D15旋翼式湿式水表公称流量时,可以找出观测点即水表指针指示80L、误差在(-2~0)%范围内时的工作量器标尺相应指示的区间,以80L为例,标尺相应范围(80~81.6)L,在检公称流量时,当水表指针指示80L时,如果标尺指示在(80~80.6)L之间,可以初步判定该表其它流量点的误差也在合格范围内,此时可以继续按检定规程逐步检定各个流量点。如果标尺不在(80~81.6)L之间,则立即关水停止检定,将表调整直至达到(80~81.6)L范围内,再进一步检定其它流量点,这样调整一次耗时也不过35min。可见,运用水表流量——误差曲线可以大大节省调校表时间,提高调校表的工作效率。另外,利用水表流量——误差曲线还可以分析和判断水表质量,比如当公称流量误差值已调至-2%时,分界流量误差值仍大于+2%,说明水表已无法调整,水表质量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在检定水表工作中运用水表流量——误差曲线有以下三点作用:
1.提高调校表的工作效率;2.降低调校表成本;3.帮助分析水表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确定各种口径各流量点的观测点,然后找出工作量器标尺上的相应区间(观测点值,观测点值×1.02),并且对这一区间进行标定,最后在检表时运用流量——误差曲线性质判断水表示值误差是否合格。
需要说明的是:
1.上述方法仅限于旋翼式水表,且最适合于耗时较长的小口径(D15和D20)水表的调校。而螺翼式水表的调校则要根据它的流量——误差曲线进行,而且由于螺翼式水表多为大口径水表,检定流量大,耗时极短,因此可以不必采用上述分析方法进行调校。
2.观测点数值越大越可靠,具体取值大小可自定。
3.相对于观测点数值的工作量器区间必须经过标定。
内容推荐
更多>2019-10-18
201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