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网 http://www.chinajl.com.cn/
中国计量网——计量行业门户网站
计量资讯速递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计量沙龙

难忘小黄庄之——苏皖行

发布时间:2011-05-31 作者:李培国 来源:金华彰博客 浏览:1943

  1958年冬,全民大炼钢铁已经搞得轰轰烈烈,为了配合这一运动,国家计量局组织了几个工作组,由处级干部带队分赴各大行政区,任务是计量为生产服务、为大炼钢铁服务。我参加了由力学处处长马林负责的华东工作组,这个组的成员包括两位实验室主任:力学处的蒋小龙,电学处的刘湘源。其他成员是:长度处的毛仁昌、徐品文、老贺、周蓓倩;热工处是我和潘新华(搞中温计量);力学处有苏彦勋、费渭南、小宋。

  华东组首选点在江苏省,记得一天下午到达南京市后,当晚就去了省计量局,马处长与省局负责人接洽商谈,确定试点是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的一个小高炉群,任务是摸索计量如何为小高炉炼铁服务,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给小高炉带上望远镜’。当时在全国、这种全民大炼钢铁的小高炉都没有配备任何计量器具,生产全凭经验。我们面对的小高炉自然也不例外,生产中常出故障,废品率高,产品质量也差。开始的打算是想从计量角度通过观察、测量生产设备和过程的有关参数摸索出一套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高炉送风管道上安装测量仪器。力学处在这方面已有准备,用玻璃材料制作毕托管,一个直管测静压,一个锤直弯管测动压,与U形管配套组合成差压流量计和风压计,测量流经管道的风量、风压。工作很紧张,日夜三班倒,仲冬的江南已比较冷,特别是到了夜里更甚,虽然守着高炉,但背后和脚下仍觉寒冷,真有:炉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之感。当时常见的故障是铁水出口堵塞,出铁时工人师傅要用钢钎去通,既费力又花费時间,严重堵塞时铁水出不来就要报废。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种情况发生前可以通过风量、风压反映出来。也就是说通过观察风压、风量变化可以预知事故的发生,对小高炉事故起到预警作用,事先采取措施。在我的记忆中,这个规律主要由毛仁昌同志发现、提出。为了证实其可靠性,又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细致观察和详细记录,不仅实时观察而且要有每15分钟记录一次。那时可能正当年轻吧,值夜班时瞌睡多,真想眯上一觉,哪怕依着高炉壁打个盹儿也好。但唯恐错过异常情况的观察,只能跺跺脚、走动走动,重新打起精神。那段时间关秀丽同志正在上海,据她介绍利用偏光片可以进行光辐射测温。后来从她那里得到两块偏光片,并利用常州市计量所的光学高温计检定装置进行了分度。这种测温方法,由于测量原理不够完善,刻度范围窄,外界条件影响大,在特定条件下起到参考作用。

  工作组取得一定经验后,国家计量局在常州召开了计量为大炼钢铁服务现场会,在全国计量部门推广。以后,这个组又转去安徽省合肥市继续做推广工作,年底结束,工作组回京,我留下在安徽省计量部门组织的训练班授课,于1959年初回京。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本来面貌逐渐显现、还原,对历史片段、历史事件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计量为大炼钢铁服务也应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认识。全民大炼钢铁这一全国性的行动是在当时的总路线、大跃进的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当时的口号是:“工业以钢为纲”,所谓的“钢铁元帅升帐”,1958年的钢产量要在前一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土洋并举,小高炉、土高炉纷纷上马,遍地开花。其结果是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荒废了农业,而炼出的钢铁质量差,数量上实际也没达到预期目标【1】,可以说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对此,当时就有怀疑或否定看法。常州会议期间,国家计量局热工处彭(世钦)处长就曾要我了解一下有关小高炉的投入、产出情况。计量工作在为大炼钢铁、这一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服务应当如何评价?是否可以这样去认识:只要能起到减少损失的作用,就是正面效应,应予肯定。这篇回忆文章只是想回顾个人经历的那段历史事实,从中也可反映出计量人员在当时提出的“计量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品质和精神风貌。

注【1】:据网上资料介绍1958年钢产量为1070万吨(1957年为535万吨),实际只完成800万吨;有300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不能用,估计总的损失200亿元。
 

分享到:
通知 点击查看 点击查看
公告 征订通知 征订通知
会员注册
已有账号,
会员登陆
完善信息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