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是支撑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6年7月1日施行以来,推动我国计量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但也面临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计量法治建设的成就,分析了计量法滞后的表现并作深入思考,提出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念。
计量法推动计量事业取得巨大进步
1985年9月6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计量法,是为了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有利于生产、贸易和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维护国家、人民利益而制定的法律。
计量法施行以来,我国计量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巨大进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单位制——千克的重新定义,提出能量天平测量方案,比对结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重力加速度计量基准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球重力基准原点落户北京,成为全球重力加速度量值溯源地,标志着我国科学计量达到新高度。目前,新一代国家秒长基准已达到3500万年不差一秒。
“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强制检定计量标准器具300多万台,发放国内计量器具型式批准书1万多张。工业、农业、服务业、生态环保、医疗等各个领域的应用计量,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作出了新贡献。特别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共检定校准138万台件温度计,检定校准126万台件医用计量器具,研制审批新冠病毒核酸标准物质,彰显了计量工作的重大作用。我国还获得国际承认的校准与测量能力1600余项,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65份计量国际合作协议。我国在国际计量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这些成就的背后,计量法治建设功不可没。目前,我国已形成以计量法为核心,以5件行政法规、60多件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比较完整的计量法治体系,在规范、引领、支撑、保障我国计量事业的发展中作出巨大贡献,成为计量事业的基石、航标、灯塔和保护神。
在古代计量的几千年,近现代计量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一直很重视计量法治建设。秦始皇立法统一度量衡,1915年发布权度法,1929年发布度量衡法。改革开放后,我国于1985年制定计量法,并先后作出5次条款修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制定36年、施行35年的大法一直没有作整体性重大修改。当下,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大深化,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历史阶段,新形势对计量事业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新期待,迫切需要对计量法进行整体性重大修改,推动计量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改革,适应国际计量示范法的原则要求,以更好地发挥法治对计量事业的规范、引领、支撑和保障的根本性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现行计量法已严重滞后
总体来看,现行计量法已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和经济社会现实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严重滞后于深化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1985年制定计量法时,大背景是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计量管理体制基本采取前苏联模式,以行政管理和强制检定为主体,以行政区域分层量传、溯源。纵向到县、到企业,横向各部门之间,都靠行政命令管理。法治计量、科学计量、应用计量界限不清,都靠财政供给,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都是国有。这一基本管理架构延续至今。
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2017年提出转向高质量发展,2020年提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些重大的体制改革给旧计量体制带来巨大冲击,但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企业市场化了,事业单位改革了,计量管理也实施“放管服”改革,减少了行政许可,缩小了型式批准和强制性检定的计量器具的目录。但是,计量体制还是原有体制,没有通过立新法进行市场化的彻底变革。计量管理体制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定位、定向、定标,缺乏宏观战略研究、顶层设计和立法支持,迫切需要深入立法研究,以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社会化为方向,使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彻底改革原有计量管理体制。
(二)严重滞后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要求
高质量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保等五大文明,这些都离不开计量事业的支撑、保障和引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品合格率达93%左右,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也在90%左右,但不合格产品造成的损失在万亿元以上,根源都涉及计量检测的精准度问题。计量是质量基础的一部分,计量法不是只管计量器具的法律。现行计量管理的窄化、简单化,严重制约计量事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也严重低估计量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基础、支撑、引领、保障作用。目前,迫切需要确立大计量观和大计量发展战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计量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保价值,推动计量对五大文明建设的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三)严重滞后于科技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计量是科技现代化的根基、引领、保障。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说,没有计量就没有科学。对我国度量衡制的统一作出巨大贡献的化学家吴承洛说,人类对自然界的一切知识都是计量得来的,计量越精准,知识越准确。
我国科技水平总体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计量水平总体不高。虽然我国科技计量这些年不断有新突破、新进展,但距离世界第一计量强国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计量基标准实现国际等效的项目占总项目数量的50%左右,而国内主要计量基标准、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溯源体系覆盖率不到60%。特别是国际单位量子化变革后,以量子技术为引领的计量尖端技术还存在不少短板。扁平化、多中心、网络化、智能化、即时、在线的量传、溯源体系尚未形成,多维计量、复合计量、解决方案式计量尚不能完全支撑科技创新。谭久彬院士曾指出,要成为制造强国,关键要解决超精密测量能力问题。以光刻机为例:中等精度的光刻机有3万多个光机零件,其中70%是精密和超精密的,需要600多种专用精密和超精密测量仪器。诸如高端芯片、高端数控机床、高端传感器、高端医疗器械、高端发动机、飞机轮胎等,大多依赖进口,即通常说的“卡脖子”。究其根源,其中之一可以归因到计量。计算、测量、检验能力严重滞后于高科技发展,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系统解决问题能力既受制于技术水平,更受制于体制机制束缚。全社会对计量重要性和战略性的认识、重视、支持、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严重滞后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目标。毋庸讳言,现阶段我国生态环保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水、土、气、废、声、光、电各类污染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前全球集中关注的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问题,已上升为我国未来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党中央确立的“30·60”目标,既是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硬指标,也是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前提,就是计量、测量和检验的问题。周小川在2021年“30·60目标的实现路径和经济金融影响”研讨会上的发言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一定要夯实数据与计量基础,否则,碳达峰数值一算就差10亿吨。基础数据如果不够清晰,未来减排的指标、任务、重点也难以落实。因此,计量、测量、检验检测在绿色发展、气候应对方面的作用极为重要和关键。
目前,我国在碳排放测量,主要污染排放量在线检测,碳中和计量测试技术,太阳能、风能、生物智能等能源计量测试,能源资源大数据计量、能效分析等诸多领域的计量测试技术研发、应用、系统化、协同化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不少方面刚刚起步。如果不加快修改计量法,不高度重视、不加大投入、不改变体制、不聚集人才,难以支撑保障绿色可持续发展。
对于全面修改计量法的几点思考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社会、科技与全球的巨大变化,使全面修改计量法显得极为必要,非常迫切,势在必行。对全面修法,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确立大计量立法理念,制定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大计量战略和中长期规划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历史阶段的主旋律、总纲领,五大文明建设都需要高质量发展。计量要为高质量发展的所有方面作支撑、保障、引领和规范,必须牢固确立大计量观念。
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曾指出,人类认识世界主要靠两大工具,一是概念,二是数量。计量就是对事物数量进行计算、测量、验证的活动,以保证量值统一、准确可信,并用之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科技等各领域,达到预期目的,取得预期效果。计量是人类须臾无法离开的认知和实践的工具,如同语言、货币、空气与阳光,人人、时时、处处、事事都在计量。人生是计量,生产也是计量。因此计量是所有人的事,是国家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数字化、网络化、量子化、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高质量,本质上都是科学计量、法制计量和应用计量的集合。以算法、算力、算据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本质就是计量经济。因此,计量人一定要深入研究计量的法治化、量子化、智能化、数字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大方向、大作用,用大计量的视野、格局和胸怀,重构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新型计量管理体制。要从计量基准、标准、器具、数据、行为、应用、结果、验证等全链条、全领域、全生命周期,去重构计量管理的新体制。从以物理计量为主体,向化学计量、生物计量、数字计量、信息计量、智能计量、量子计量、心脑计量、太空计量、生态计量等全方位计量、系统计量、综合计量迈进。要充分发挥计量在科技事业、经济领域,以及第一、二、三产业和国防军工、社会治理、国际贸易、政治秩序、社会文化、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引领、支撑、促进、保障、规范、主导、提升作用。要制定计量强国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促进高质量全面发展。
(二)深化计量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新体制
计量管理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量子化,总原则是让市场在计量应用方面起决定性作用,让政府在法治计量方面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让专家、政府、市场和社会在科学计量方面共同发挥更大作用。
要管住管好法治计量,放开搞活应用计量,支持提升科学计量。在机构设置上,提高计量管理机构的规格,组建计量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协调、规划全国大计量工作。提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地位,使之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一样,评定计量院院士、计量高级工程师、教授等系列职称。加强科学计量的国际交流,提升中国在全球计量体系建设中的话语权。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都应建立相应的计量管理机构、技术机构,全国一盘棋。应加大计量知识普及力度,让全社会、每个人都有计量思维、计量能力,大力传播计量文化。在企业推行计量工程师、计量经济师、计量检测师和数字计量师、网络计量师等职称与岗位职称。进一步减少计量行政审批,缩小管理目录,多用法治手段、市场手段、专业技术手段来管理计量。
(三)突出重点,持续完善
由于我国农业文明传统计量历史悠久,且前苏联计量体制包袱较重,计量法修订任重道远,要突出重点,持续完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同国际化、市场化接轨,增加计量校准、计量服务、平台计量等内容。在量子化计量新技术基础上,重构量值传递体系,打破以行政区域为主,层层量传、溯源的旧体制。大力研发推广扁平化、多中心、平台化、网络化、即时在线、智能化、市场化的量值传递新机制。特别是在计量的功能上,更加注重全链条、全周期、全领域全方位的研发、协同、整合,注重计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治理效益。
在做好量值传递体系改革的同时,应狠抓两头。一是狠抓计量的基础标准建设。计量的第一要务就是通过计算、测量、测试、比对、验证等方法制定各类标准,以成为人们行为量化准则。要把计量标准同产品、服务、管理、社会治理等各类标准深度融合。把计量法与标准化法连通,形成合力。二是狠抓计量结果的应用改进,特别是注重用计量的整体解决方案去创新攻关,解决生产生活和各行业的问题。像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那样,用计量整体方案来解决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建设中的巨大管节顺利对接的难题,把应用计量作为突破口和重点,让计量在企业设计、制造、运输、流通全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大效益。
(四)高度重视,建设计量文明
通过全面修订计量法,大力传播计量思维、计量文化、计量教育、计量观念,建设蕴含上千年的中国计量历史、融汇中外计量成果的中国计量文明。在资金、技术、人才、装备、机构等方面,向计量多投入,一定会取得十倍、百倍的回报,一定会更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年5月20日A3版 作者:刘兆彬,国家计量战略专家委员,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