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于靖,1954年生,现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光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78年考入于北京邮电大学,迄今为止在计量院光学所已工作20多年,主要从事激光辐射度计量领域的研究,共承担或完成国家“六五”至“九五”激光科技攻关专题、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基础平台项目10项,在激光计量基标准装置研制、高能激光与强激光测量、材料激光特性测量、光学探测器和测量仪器研制、激光测量关键技术研究和激光国防领域的计量测试应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所承担的大部分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激光高功率测量能力和激光高能量测量技术水平均优于目前国际报道的水平。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奖4项、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1998年获得全国技术监督先进个人称号,2000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科技兴检”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采访于靖之前,记者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忙碌的光学所实验室里见到了他,他正和学生蹲在地上做一个测试。为了不浪费时间,在去楼下进行访谈时,他是小跑着的,而回答问题时,洪亮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一份活力与热情。“科研包含着未知”,“遇到困难其实是一种机遇”——这些观点来自于靖,作为一位勤奋好学、成果显著的科研工作者,他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更多的,是科学态度与科学素质在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作为激光辐射度计量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曾在部队大熔炉里锻炼过的于靖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并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学习与工作热情,在这种热情的驱动下,他重视基础,大胆创新,每年都同时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和开发项目,带领光学所在激光参数计量研究和激光仪器及产品的检测校准方面走在国内同类单位的前列,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酷爱学习的“拼命三郎”
1977年,于靖调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那时我国正处在“十年浩劫”刚刚结束、科学的春风在神州吹起的时候。已经23岁的他倍感紧迫,他暗下决心:要把没有学过的知识补回来。早在从部队回来当工人的时候,于靖就经常在收工后看书自学,被身边的朋友们称为“另类”,但他坚持着自己的想法,直到1978年,他考入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系。虽然于靖自己也认为,在大学学习的基础知识远远不够,在正式的科研工作中,要应用的知识是多样和多变的,需要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与主动,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978年,为于靖的科研之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科研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又富于挑战的工作,学历、能力和毅力是一个优秀科研工作者的必备条件,也是科研成功的重要条件,三者不能偏废,缺一不可。于靖是这样想的,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实践着。他比其他人更加珍惜学习的时间。在校期间和以后的工作中,于靖始终如饥似渴的钻研和自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几乎是参加一个课题就要自学一门或几门新知识,他自学过半导体物理、光电物理、红外物理、传热学、平稳随即过程理论、噪声电路分析、自动控制理论……在看书的时候,他有一个习惯——同一门知识的书,他会买很多不同的版本,因为写作的人不同,书中侧重点也不同。他的自学精神和自学能力,在光学所树立了好的榜样,也成为了他敢于不断创新的力量。
“很多科研人员都是把兴趣放在第一位,因为科研工作要求的主动性很强,需要给自己更高的目标,还得自己喜欢做,否则不可能长期坚持。”于靖认为,能力是在艰苦的实践中培养锻炼出来的,只有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才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在他完成的大多数课题中,都能以创新精神提出技术方案——例如在高能激光计量研究方面,通过研制的空间扩束技术,标准接收器的工作新原理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创新,使激光能量的测量量限和量值复现能力提高了上千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在毕业后工作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总是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他经常开玩笑地说:“一到实验室就感到高度兴奋,总有做不完的事等着,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种拼命精神也一直在感染着他身边的人。
1990年在完成国家科委下达的《智能化多功能激光功率能量计研究》和《15kW激光功率标准研究》课题时,由于过度劳累,在课题进行的最紧张的时刻,于靖发现眼睛出了问题,急需住院治疗,否则将严重影响视力,尽管医生和从事医务工作的爱人一再要求他立即停止工作,但他却把按时完成科研课题看作比什么都重要,全然不顾后果,放弃住院治疗,从而保证了课题顺利完成。在聊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于靖笑着说:“其实应该去治疗的,但是如果你处在当时的情景中,心里的那种紧迫感会让你忘掉生病的恐惧,所以现在我仍不能确定,回到当时的话,我会不会依然那么做。”
在这种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进取心驱动下,于靖每年都同时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和开发项目,先后承担和参加完成了科技部或原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主持的十一项激光技术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并负责完成了国防科工委205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和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209所等多项国防应用领域的横向开发研究项目,于1991年和2004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多次获局、院科技进步奖。此外,他还为全国近60个省市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医用激光源检定计量标准装置和激光功率计量标准装置,独立研制开发了多种激光功率能量测量仪器和产品。
视困难为机遇的学者
于靖一直强调,科研人员的素质,不仅包括克服困难的毅力,同时要有责任感。创新意味着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把要求变成现实,必然会出现困难。“在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其实是一种机遇,因为有了挫折才能有实质性的进步。科研就是要去探索不懂的问题,这也是科研的乐趣所在。如同旅游的时候,登上险峰后比在平地行走有更大的快乐。”
2000年,在完成高能激光参数测量与校准项目中,由于所涉及的是高达几十万焦耳的高功率高能量特殊激光,与过去研制的百焦耳激光测量相比,不但技术难度大,而且实验中也有很大危险。采用电校准方法复现高能激光量值是建立高能激光计量标准的关键,由于接收器不可避免的存在较大分布电容,采用超级储能电容在高压大电流脉冲放电模拟高能激光热效应实验时容易产生百万瓦以上脉冲电功率在标准器局部加热,从而发生金属接收腔体瞬间高温气化喷发。在实验中,于靖总是反复检查各种防护措施,并亲自操作实验的危险部分,让其他人员远离现场。2002年9月,在一次晚上冲击50万瓦电校准试验中,于靖因探测器接收腔高温气化烧伤大腿。该探测器体积庞大,材料特殊,加工困难。实验的失败,使一年多的研制工作付之东流。课题组同志处于极度失望之中,但于靖沉着冷静、坚韧不拔的毅力再一次发挥了作用,他与课题组人员马上分析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头开始,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任何事都有代价,很多事情没有做不成的,只是因为工夫没下到。”于靖在科研工作中,相信“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他说一个实验在做完前后,对它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做第二遍的结果可能与第一遍又不同——在他看来,知识是不断补充完善的,没有最终的真理,因此科研探索无止境。
2004年,为解决国家神光工程项目和国防激光应用项目提出的建立强激光计量标准装置及强激光探测技术问题,于靖与课题组在科研经费很少的情况下,对设计方案反复研究、分析,不断改进,两年时间内研制完成了两套强激光标准装置。他们的研究成果在面响应均匀性、测量重复性、响应灵敏度和响应速度及抗环境干扰等关键技术指标上成百倍地超过了当时的国内外同类型探测器,并成功应用在国家神光Ⅲ号原型装置重大技术工程项目中,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了新的测量方法和实现技术,并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目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不但在强激光计量方面,而且在强激光测量方面都正式进入新的研究阶段,并取得了成果。
让学生们敬佩的师长
光学计量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带好一个所,就要为它的未来着想。于靖把培养好年轻人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于靖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从一个侧面也反映着他对计量事业的热爱。他总是主动的让参加课题的年轻人了解掌握课题的关键技术,明白出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并积极支持鼓励年轻人报考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知识水平。
据于靖的学生说,于所长总是结合自身体会,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告诉他们,科研能力只有在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艰苦实践中,才能逐步培养锻炼出来。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并依靠自己不懈努力解决问题,才能使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能熟练应用的知识,才能增强勇挑重担的胆量。同时他还帮助年轻人结合自身特点,明确主攻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并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他总是反复提醒和要求年轻人,不要总做自己熟悉的工作,要不断探索,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这样科研能力和科研道路才能不断扩展。
在科研工作作风的培养方面,于靖也总是提醒年轻人,首先要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扎扎实实、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奉献精神和作风,就不能培养过硬的解决困难的能力,也就不能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针对有些年轻人申报课题时积极,做课题时拖延,缺乏时间和任务观念的现象,他总会不客气地批评指出。对年轻人存在的实际困难,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
勇于开拓,接受挑战,甘愿奉献,于靖以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在推动激光计量科学研究的发展同时,也形象地展示了一位科研工作者值得尊敬的精神风貌。
栏目导航
内容推荐
更多>2024-02-21
2021-09-26
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