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成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激活科技资源 (2004-07-21)
发布时间:2007-12-04
作者: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1410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国家航天局的工程师要参考美国航天领域的政府咨询报告,却无处可寻。其实也不是真的无处可寻,上海图书馆就有美国各领域的政府咨询报告。该馆每年这方面的费用高达80万美元,但购买的资料存档后往往束之高阁。
“我们上网购物很方便,但是无法查到一台数字调控仪设备。”有专家感叹。
据统计,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足25%,而在许多发达国家,科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已超过150%。以Modis卫星接收系统为例,美国拥有该系统16套,形成了覆盖全美的数据网络,满足了军民两用需求。英、德、法等发达国家,全国仅有一套,也满足了使用需求。而我国目前已购买了17套,各部门、各地区还有80套的购买计划,重复分散现象由此可见一斑!
从7月14日起,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运行。点击上海科技网站,或进入上海科技服务导航(www.sgst.cn),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一路进入,但见600多套大型仪器设备和设施待“出租”;有关生物、化学化工和技术标准的信息近400万条,宛如一部“科研114”。这就是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之一──“一网两库”:上海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及专业协作网,科技基础数据库和科技文献资源库。据了解,目前以‘一网两库’为代表的上海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它包括基础条件、专业服务、成果转化、管理决策等四个环节的十大子系统。
据悉,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的提出,是对现今科技资源和信息的粗放管理方式的冲击,是对当前知识固化和封闭理念的挑战。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上海市科委主任李逸平说:“上海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是上海配合国家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推进上海‘二中心一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上海市‘科教兴市’五大平台之一的研发平台的重要承载实体,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抓手。科技管理部门从过去主要抓科研项目,转向抓项目和建公共服务平台并重,最终转向主要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通过‘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着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并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那些‘小人物’、小企业提供更多公平参与的机会。不用几年,‘买不如借’就会成风尚。科技创新的‘硬件’花销将大大降低。”
“政府统筹规划,从体制上根治科技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痼疾,改变科技设备稀缺的窘况,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建立优质的创新服务平台。”专家们表示。
“整合后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一方面要承担更多的政府延伸功能,成为政府精干高效的抓手和实地之一;同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市场的敏感性,积极开拓各项市场业务。”上海科委计划处处长钮晓鸣说。
上海正积极研究探索地方的有关条例规章以及管理办法,在政策法规、税收、资金、创新环境、科研条件、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科技中介机构在规模、质量和体系建设上加速发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涉及各部门之间、资源提供者和资源利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兼容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平台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建设平台,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狭隘的传统观念认为资源归单位或个人所有,单位及个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共享的利益,但对提供数据和资料缺少积极性,甚至有个别机构和专家学者垄断把持由国家财政投入所获得的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科研机构由于部门利益,相互封锁而造成的科学“壁垒”给我国的科研带来难以统计的损失,突破桎梏,成为当务之急。
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在试点中推出了“利益共享机制”,遵循“公共数据,公共享有;自有数据,有限共享;专有数据,有偿返还”。上海科委积极探索这一机制,打破不同单位的条块划分,共享利益,并推广到其他领域。
“在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等合同中,增设附加条款,凡可以提供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指标以及必须递交或开放的研究数据必须列出,必须接受资助方合理的调度”,上海科委表示。
据介绍,上海将建立仪器设备的专业协作网络和用户协会,加强沟通、熟悉和了解需求、实现会员间的互惠互利关系。还将建立上海科技数据库理事会和专家组,商定合作规则、建立多赢机制、研究标准规范。同时还将建立跨部门的协调小组,制定补贴与奖励等鼓励政策、协调政府采购,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