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网 http://www.chinajl.com.cn/
中国计量网——计量行业门户网站
计量资讯速递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物访谈

披荆斩棘的新时频计量人——航天科工203所重点实验室杨博士

发布时间:2020-09-23 作者:吴巍、宏雷 来源: 浏览:4524

在航天科工203所重点实验室的光学时间频率测量实验室里,时常能看到一个精干的青年人。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器上不断刷新的测试数据,全神贯注地进行光学试验。他就是203所重点实验室的杨博士。

在过去一年时间内,杨博士连续攻克多项光学时频传递与测量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多项研究成果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公开发表。这些成果背后是他默默付出的心血。他获得了航天科工集团“优才计划”,二院青年“创新型优秀后备人才”等荣誉称号。

确立初心,实现筑梦航天

光学时频计量是未来时频计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他凭借自己扎实的光学精密测量专业背景、脚踏实地的实干能力、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努力为203所的光学时频传递与测量技术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想到三年前毕业时,多家单位给杨博士抛出了橄榄枝,但他最终还是坚定地选择203所。谈到当初的选择,他说道:“做科研就要有的放矢,最终要落实到应用层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恰恰是203所给我提供了合适的平台,能够实现我的想法”。入职后,杨博士先后获得了多个渠道的科研经费支持,这让他深受鼓舞。“203所在光学时频计量方面正处于起步阶段,为我提供了如此高水平的平台开展探索研究,因此我要加倍努力,实现突破。”

前瞻设计,满足未来发展

初来乍到,当时203所尚未建立成熟的光学时频测量实验室。构建实验条件是科研工作必不可或缺的部分。杨博士说干就干,从规划设计、实验室设计、实验平台设计与构建等一步一步做起,事无巨细,都尽可能做到考虑周到、沟通充分。经过辛勤付出,光学实验室成功建成,为后续开展各项光学试验测试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仪器设备的选型决定了未来几年203所研究的深度和宽度。杨博士介绍道:“采购设备不能仅仅满足当下的试验要求,还要着眼于长远的科研探索需求和技术发展,必须经过深思熟虑,避免造成采购资源浪费。”经过与专家、同事反复沟通讨论,最终确定了选型。重点实验室张主任说道:“我们的光学实验室设备技术指标先进,能够满足未来10年内的技术探索研究要求,具有前瞻性。”


广泛涉猎,促进成果产出

 杨博士平时更加注重积累。“见多识广便能触类旁通。”他经常关注国际激光精密测量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尽可能地扩展至相关技术领域,关注包括光学时频计量、长度计量、光谱计量等多个方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很多研究领域,自己可能比别人见得多、学得多、想得多,慢慢地就深入一些。长期的积累和储备,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也愈发得心应手。”杨博士说道。

在进行超稳窄线宽激光系统研究的过程中,激光频率控制方案因选用不同仪器设备而各不相同。杨博士总结了国内外各个方案特点,卓有成效地提出系统设计及所需的具体材料模块,并不断尝试,逐步提升系统指标,半年内便达到项目指标要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三年的实验室条件准备和完善,实验室科研工作现已步入正轨。近一年内,杨博士在在超稳窄线宽激光器、双光梳异步光学采样技术、光学精密时频传递等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并荣获二院青年“五小”成果一等奖、青年科技论文一等奖等。

宁静致远,持续坚守付出

杨博士还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能够有效利用时间。在空闲时间,坚持长跑与游泳,放松紧张疲劳的大脑。新冠疫情隔离期间,保持阅读文献习惯,总结梳理论文稿件,不断推动项目进展。在杨博士看来,从事科研工作犹如孤独的攀登,需要持续地坚守和默默付出,才会有所回报。不过,他也认为技术突破时的快乐总是短暂的,这也许就是科研工作的小确幸。

目前,杨博士正在进行激光时频传递关键技术攻关,难度大,挑战更大。“我们已经规划出了一个光学时频传递领域技术群,未来几年将形成持续的成果产出,会有更广阔的技术发展前景。”杨博士如是说道。解决国家实际问题,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是科研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分享到:
通知 点击查看 点击查看
公告 征订通知 征订通知
会员注册
已有账号,
会员登陆
完善信息
找回密码